Three Times/ 2005 台灣
導演:侯孝賢
主演:舒淇 張震

戀愛夢
一開頭就是侯孝賢著名的長鏡頭,一場撞球的戲,鏡頭緩緩地跟著球桌上的球游移,就撞球桌的一邊到另一邊,從張震專注的臉到舒淇的微笑。我很喜歡這段畫面,昏黃的鎢絲燈泡、纏繞著陣陣煙霧,緩慢的步調和六○年代時所含的韻味,都在這一桌四方的撞球檯上表露無遺。
那時候的感情,是如此的隱晦內斂的,當張震一步步追著舒淇的腳步,畫面上一個個地名牌子的變換,戀愛的夢彷彿什麼都無法阻擋,而當兩人見面後,少少的幾句寒暄的話語,跟眼神光波迴轉,之間所流洩的氛圍是那樣的深刻又內斂。在看完這段後,有一股那個年代特有的味道在心中盤旋不去。
1966年,在美國蘇俄的冷戰及越戰間,台灣扮演了美國軍事部署的一環,許多美國的電影、音樂、次文化都影響著台灣,片中不時播放著老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Rain And Tears」,和多首台灣老歌,配上優美的畫面,儼然成為一支支動人的MTV。那個年代是侯孝賢生活的青春時光,是我們這代年輕人沒有經歷過的細膩,侯導用了40分鐘的短短時間帶我們進入他的時光,把我心上的感受器,變得更敏感起來。

自由夢
過完以音樂纏繞出的戀愛時光,關於自由,卻是無聲默劇的表現。
1911年,是民國成立的那年,被滿清視為叛國的梁啟超流亡到台灣,啟蒙了許多當時的文人。思想潮流的衝擊下,最終的渴求就是自由吧,關於思想的自由、意志的自由及行為的自由等。
藝旦無法贖身追求幸福的自由,張震所飾演的文人想要擺脫陳腐思想的自由。整段以默劇方式配上某些艱澀難懂的詩詞,有種觸不到的距離感,對於那段歷史背景的遙遠,就如同最終無法獲得解救的自由般難嚥。
片中的場景和鏡頭角度都工整有序,每段時間變換的交代,進門、管家點燈、端茶和在藝旦房間裡的鏡頭角度幾乎都一樣,開始和結束時藝旦彈唱著淒涼的曲調,是在這段裡唯一從嘴巴聽出來的聲音,最後藝旦的讀信默默流淚,無聲壓抑地令人無法透氣。
自由的境界是每個人一直在追尋的,但卻有幾個人能真的擁有所謂的自由?或者,我們一直甘心被縛著?

青春夢
許多的影評都認為這段的時光,是在三段裡的唯一敗筆,但個人卻也還蠻喜歡這段(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思鄉情結作祟)。前兩段的內斂和低迷,卻在青春夢中完全外露起來。
對於以那樣的題材當作青春的表現,不知道這就是侯導對時下的年輕人的印象?三角的男女、女女關係,手機文化、用電腦寫信件、速食的愛情、夜店五光十射、失控的感情與對待愛情的態度。我不禁想起,我們這一代在上一輩的眼中,是否就是這種模樣?雖說侯導選了個太戲劇化流於邊緣的角色和題材來講這段,但我也似乎找不到可以為我們這代的青春做什麼辯解?
關於青春,或許不是如此像這般的荒唐與激情,但或許我們都曾那樣虛擲和燃燒著青春吧,那段日子你要說有什麼偉大的意義,大概就是有足夠的時光可以揮霍,眼神可以不被責備的帶著空洞,可以不要醒的繼續做著夢,可以見不到前方的道路卻還是向未來拔足狂奔而去。
侯導的青春夢,不就是這樣嗎?

所謂「最好的時光」,侯導說:「最好,不是因為最好所以我們眷念不已,而是倒過來,是因為永遠失落了,我們只能用懷念召喚它們,所以才成為最好。」這樣的話讓我蠻有感覺的,過去的時光,因為已經不會改變也無法去找回,在一次次的懷念中被我們漸漸磨去傷痛的尖刺,強化幸福的模樣,這就是時間所治癒的東西吧。對於記憶裡的時光,因為它已經成為不變的永恆事物,所以是最好的時光。

p.s 和法國友人一起去電影院,上映即將邁入第三週的星期二晚上,影廳裡雖然沒有到爆滿卻也坐了有20幾個人,有時覺得台灣的電影反倒是在海外比較受到重視。同行的法國友人說她對一些感覺沒辦法理解,我想這是亞洲電影跟西方電影不同的地方,西方感情的直接明白,西方習慣的外顯文化,可能無法好好體驗當張震和舒淇那樣安靜對望時所帶有的情感?這些經常出現在日本電影或是台灣、中國片子裡的內斂情感,也許是在歐美的電影裡比較難找到的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