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法國在2月初就己經上過這部電影,當時我只是抱著想看看蒙古拍出來的片是怎樣的,就去看了。沒想到這部簡單像是敘事詩一般的清新電影,讓影廳裡的觀眾,不時傳出輕鬆的笑聲,也在影片的最後,讓我乾眼症的眼角,差點要流出淚。它並不搧情,也並不有強烈的戲劇化,當電影開始放映,就彷佛進入了外蒙古的草原上,清新到我覺得整個人心裡的毒素,都被排除代謝掉了。看到這部片竟然在台灣上映時,讓我覺得很感動,總覺得這並不只是一部電影而已,像是吹過蒙古高地的風,輕輕地拂著心中那個純淨和和諧的自然草原。這是在我看過那麼多形式的電影中,第一次帶給我一種完全純樸乾淨的感動。

故事的格局不大,說穿了,就是在一個蒙古包裡,圍繞著一家人的故事。
狗是蒙古人家裡的一份子,但他們卻不撿來歷不明的狗兒,認為狗可能跟狼群混在一起,會招致狼群。故事從小女孩娜莎從外地求學後返家回到蒙古草原上開始,在洞穴裡發現了一隻小花狗,她把狗兒帶回家,卻因為父親的阻止,小女孩用著可愛的伎倆,想瞞過父親。

而參予演出的一家人,真的是一家人,不是專業演員的演出,讓整部電影看起來跟真的一樣,最小的弟弟還在某場戲,不自覺看了鏡頭一眼,導演Byambasuren Davaa以沒有刻意和舒緩優雅的鏡頭,融入這個蒙古一家人的生活。像是一部很有深度國家地理雜誌對於蒙古遊牧民族的文化紀錄刻畫,跟隨的娜莎一家人,母親做著乾酪的樣子,小小的娜莎跨上高大的馬兒牧著羊群,娜莎背著竹簍撿著乾馬糞,邊撿邊掉(笑),和妹妹躺在草原上看著雲,逐水草而居的日子。

片中可以看見蒙古人對於自然的感謝和對生命的珍惜,像是神祕的老奶奶問著小娜莎,將米粒灑下,停留在針尖的機會是多麼渺茫??有機會生而為人,便應當把握珍惜每次的生命。看天地之大,才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與微不足道,便更懂得謙遜與感謝。
最後當娜莎一家人要離開這個水草地,遷徙到另一個地方,在已經拆掉蒙古包的草原上,夫婦倆對這塊曾經收容的天地訴說最後的感謝。身為大都市裡的現代人,是不是早已經忘了與自然之間的互動和感動??有多久的時間,沒有聞過泥土的味道,觸過草地的柔軟??
而雖然我曾經一直覺得自己像個游牧民族般的流浪,卻還是第一次知道蒙古游牧民族的真實樣貌,蒙古包一片片被拆卸裝載在馬車上,原來的「家」,只剩下草地被壓過的兩個圓圈的痕跡,滿車的家當跟著浩大的羊群,離開這個水源根據地前往另一處,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搬家」。導演以極其自然的方式,讓人看見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了太多花枝招展辛辣重口味的好萊塢電影,有時也應該讓心靈簡單的沉澱一下。

片末算是全劇最戲劇化的一個片段了,當娜莎一家人離開之後,把小黃狗留在那裡,最後發生的事,算是唯一的高潮點(為了不爆劇情地雷,就不多說了),但以真誠的狗兒跟天真爛漫的小弟弟來表現,雖然有狗兒,但沒有狗血,導演把最後的結局,做了個有力但不做作的結束。

電影也是可以這樣,放眼觀看世界各個地方生活的人們,有些體驗,我們沒辦法體會,有些地方,我們沒辦法踏足,卻很高興還有這些電影的存在。
雖然說有一天,我也一定會踏上外蒙古的草原,去做一次游牧民族。

p.s 《小黃狗的窩》真善美戲院有上,算是為了戲院即將關閉,去支持一下囉。台灣實在需要多一點多元化的電影空間,也算是給自己個機會,神遊一次蒙古高原吧。
p.s2 Byambasuren Davaa前作《
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台譯: 駱駝駱駝不要哭)在法國最近有重新上映,海報上的那隻駱駝有著歪嘴的微笑,真是很可愛,改天要去看。

其他關於導演,關於電影:中文官網:http://yellowdog.swtw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