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傲慢與偏見》後,導演Joe Wright所執導的《贖罪》,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找了當初飾演伊莉莎白的Keira Knightley和在《Becoming Jane(台譯:珍愛來臨)》裡飾演珍奧斯汀的戀人的James McAvoy來飾演男女主角。
我想應該是巧合,不過,真的很有趣。
想想如果珍奧斯汀的戀人跑進《傲慢與偏見》裡,愛上了伊莉莎白,在故事外跟故事內的距離,真實與虛幻之間,恍若半夢半醒般在我的腦中重疊,或許更能明白,戲夢人生的道理。
偏偏,《贖罪》又是個故事裡的故事,從二次大戰前橫跨到現在的世界,小說家的(真實)故事,電影又是根據英國作家Ian McEwan的小說改編,整個像是在照愛麗絲的鏡子,在層層的重疊影像間,互相反射映照。
好吧,但上面也可以當作是我在多想。

1935年的倫敦,Tallis家族裡的Cecilia和女僕的兒子Robbie互相喜歡,年幼的12歲妹妹Briony(想到某友人曾說:小孩子都是惡魔)也仰慕著Robbie,一次的謊話,Briony把Cecilia和Robbie有機會擁有的幸福推進了黑暗的深淵。

故事開始於Briony的打字聲,Briony是個愛寫故事的人(又是故事),小小年紀,就自己動手寫了故事。還是孩童的眼神,洩漏著自以為是的早熟,12歲的青春時期,究竟對於「愛」能了解多少?對「事實」能了解多少?又怎會懂得雅量或成全?對Robbie的仰慕,還帶有一點童話故事英雄救美的幻想,這時如果說她幼稚不懂事,應該沒有一個青春期的小孩願意承認,於是,自以為自己懂很多,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想像著她的姐姐和Robbie羞恥的感情,愛慕的情詩都是淫穢的字語,我想,青春期的小孩真的有自己詭異的價值觀在,又不容破壞,需要被肯定和關注。

我很喜歡前半段還是12歲的Briony部份,導演用很安靜的手法,來表達出了Cecilia和Robbie之間情愫的流轉,故事在Briony的視角之外,也帶出了真實的事情經過,讓人感到小女孩自以為是的世界原來會扭曲變形的。(寫到這裡突然讓我想到卡洛斯索拉(Carlos Saura)的《飼養烏鴉(Cria Cuervos), 1975》,小孩子想像的世界,有時真的是需要大人關懷開導的。)
聲音和配樂也是這個部份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音效節奏的快速度,孤單的鋼琴聲,有時覺得很像在看心理驚悚片,昏暗的氛圍也散出詭譎緊張的氣氛。

然後,二次大戰爆發,導演Joe Wright在一場戰場巡視的場景裡,用了長達5分鐘的一鏡到底鏡頭。
說到底,Joe Wright應該很愛用一鏡到底的鏡頭。
在《傲慢與偏見》一場舞會場景的戲,Joe Wright就用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鏡到底,攝影機穿梭在宴客廳裡的人群,在門廳長廊之間穿梭,交代了Bennet一家的畫面,伊莉莎白就在其中來去,令人驚嘆的場面調度,很精采。
這次,戰場巡視也用了這樣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戰爭的血腥和暴力,傷亡士兵的滿目瘡痍在俯瞰的鏡頭下一氣呵成,配上悠揚的音樂,彷彿在奏著一曲無止盡的哀歌。

後半部份的劇情才真的符合了《贖罪》的片名,但已造成了無法挽回的錯誤,究竟能得到什麼樣的救贖呢?比起來,我比較喜歡法文的片名:Reviens-moi(come back to me),Cecilia在跟Robbie分開後,她真切的渴望也只是重回她的身邊。
Briony當初年幼造成的錯已來不及挽回,失去的時光和幸福再也不復返,或許,真的也只能從虛幻的故事之中,得到假想的救贖了。

畫面處理的很美,綺拉奈特莉好多鏡頭都讓我想到她在Chanel的香水廣告,導演也用了對話不多卻內韻十足的鏡頭,相片裡的海邊小屋訴說著嚮往的幸福,戰場上播放著愛情電影傳達著遠方的想念,內斂深刻卻不搧情,適合朋友情人,闔家觀賞。

p.s 太久沒寫感想了,思緒真是亂跳一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