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影筆記本 (7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一次看拉斯馮迪爾的片,是在《黑暗中漫舞》,那年此片拿下金棕櫚獎,冰島歌手碧玉在裡面詮釋的母親,讓這部片像用詭異勵志(?)和親情片包裝起來的驚悚神經心理片,我到現在還記得當時的某人在看完之後,邊哭到唏哩嘩啦,邊嚇得半死,又邊罵導演的鮮明記憶。

後來看了他的《白痴》、《破浪而出》、《厄夜變奏曲》等等,拉斯馮迪爾,一直給我不太好過的晦暗感覺。

那我幹麻還去看《撒旦的情與慾》呢?兩個字,犯賤。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朴贊郁。
自從看了《原罪犯Old Boy》之後,很難不被這個導演給吸引,之後他的《親切的金子》和《賽柏格之戀》都讓我印象深刻。

朴贊郁的暴力和北野武,似乎有那 麼一點點相像,冷調,灰色,面無表情,但是,不知道是不是韓國人比較愛浪漫,我覺得朴贊郁更多了點----可愛。

就像在《原罪犯》和《親切的 金子》裡打著以暴制暴的出征旗幟,給了復仇的積極定義,朴贊郁總是在顛覆世人所訂的黑白分界,是非對錯,甚至挑戰聖經權威和信仰(像是《親切的金子》海報裡李英愛的聖母造型,就曾遭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抗議),但朴贊郁還真的是反骨到底,在《蝙蝠,血色情慾》他更上一層樓,將信仰上帝的神父一夜之間變成嗜血的吸血鬼,打開了神父的七情六慾,渴望和熱情,還真的是一幅活生生的信仰墮落卻昇華極樂的啟示錄。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長大以後,就不再說夢想了嗎?』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話說已經有好幾年沒趕金馬影展了,這曾是我每年必趕的盛典

但大概因為之前在巴黎過太爽,天天都在影展似的,隨時都有一堆影展片可以看,加上整個人老了,沒力了,今年影展都一半了,我才忽地靈光乍現。

「啊!影展!」

--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先來看一下這支mv

 

不知道有沒有發現,這支mv是一鏡到底的,完全沒有任何的剪接,靠著攝影機和演員精確的走位,讓人感覺順暢無比,又沒有單一鏡頭的單調感。

華語歌壇其實很久以前,我家菲女神就有一支一鏡到底的MV--《流年》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根據導演Sophie Laloy自己的真實故事改編,中文片名太多性別解構符號在裡面,我不喜歡,法文片名Je te mangerais卻是最直接了當的切題。
Mangerais,為動詞Manger(吃)的條件式時態,法文時態的動詞變化,在句子暗藏著玄機,Je te mangerais,我吃掉你,卻用了條件式,意旨在某種條件下,也許我會吃掉你,或者,是一種期望,總而言之,要吃,但還沒吃到。

故事開頭於瑪莉前往里昂音樂學院唸書,而寄住在兒時玩伴艾瑪家,艾瑪獨自一人住在公寓,她寂寞,冷靜,自我又高傲,吸引了瑪莉的目光,一開始鏡頭的運轉,瑪莉看著艾瑪的眼神,不是充滿崇拜的愛戀嗎?卻在兩人跨越了那條界線後,開始變質和崩毀……。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下著不大不小的雨裡騎車去看特映,雖然從南港到信義威秀只有20多分鐘的距離,穿著破了洞小雨衣的我還是被淋得很濕,下午吃的兩包隨手包科學麵的味素卻弄得我口好渴,要不是沒腦的用星巴克的兩點換了張原本就免費的電影票,我幹麻那麼辛苦把自己弄得又濕又渴(唔......)還要去看電影?

嗯,《Faubourg 36》(台譯:放牛班快樂頌),是去年離開巴黎前來不及去看的電影,導演是當年風靡全法的《Les Choristes 放牛班的春天》的Christophe Barratier,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台譯片名也可想而知,除了主角都是《放牛班的春天》的Gérard Juqnot,海報風格也做得跟《放牛班的春天》如出一轍,其餘跟放牛班都沒有關係,想到往後Barratier的片將與"放牛班"拖不了干係就有點讓人不勝唏噓,畢竟Christophe Barratier學的是可是古典音樂,在巴黎音樂學院念的也不是放牛班。

當然,故事裡沒有牛,也沒有放牛班,更沒有貝多芬快樂頌那樣快樂,是屬於30年代巴黎北郊的故事。

在1936年的巴黎,左派的人民陣線正在反動著罷工,爭取更多勞工權益,巴黎北郊的“新天堂劇院”卻因負債而被迫關門,在那工作了20幾年的畢哥因此失去工作和兒子。畢哥為了可以重新和兒子相聚,決定和其他兩人重新振興“新天堂劇院”,但事情總是不會這麼簡單,人生嘛,總是被無情的浪頭推著,起起落落......(我實在不喜歡做太多劇透。)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非常喜歡小津安二郎的德國導演Doris Dörrie,憑著女性的纖細情感,刻畫出感人的故事,開頭是很典型的歐洲片,劇情過了三分之一,卻充滿了濃濃的日本哲學氣息,最後留下的感動是深且雋永不絕的。

原本還捧在手心裡的孩子,長大了卻變成了這個陌生的模樣?父母和子女間有一道無形卻如銅牆鐵壁般的死牆,那無關愛不愛的問題,只是成長之後不知何時就殘酷地立在那裡,這部份向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致敬意味很濃重,也許最後,導演也不知如何去處理父母和子女間的問題,對於流著相同血液的卻難溶的親情,無奈地令人唏噓。

原來血緣關係,有時候還比不上沒有血緣關係。

像是女兒的女朋友,願意陪著情人的父母參觀城市、看戲,像是魯迪在東京遇到的優。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直很喜歡日本文學,日本人過於病態壓抑,日本文學裡總有些細膩到無法想像的情感幽微,如三島由紀夫、太宰治......之神級的領域;而或許因為日本非常嚴謹認真的民族性,寫出來的推理小說往往也是像一篇枝繁葉茂的大樹,格局縝密而細緻。

比起歐美,日本的推理小說更吸引我,而且不管是怎樣的推理小說,都有其不同的風格存在,有宮部美幸般寫實,恩田陸那樣夢幻。

 

東野圭吾大概是近年來最紅的推理小說家了。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終於,在經過《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遇上塔羅牌情人Scoop》和《命運決勝點Cassandra's Dream》這些賤男人包裹紳士衣裝人性欲望糾葛的倫敦三部曲後,伍迪艾倫終於離開了倫敦,前往南歐熱情的巴塞隆納,回到他叨叨念的愛情題材。

我覺得《情遇巴塞隆納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充滿著非常伍迪艾倫式的碎碎念,讓人感覺好親切。

同樣在這部片裡,也有很多關於愛情的辯證性思維。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因為某錶最近迷上''彎道情人''裡愛包包的女生,因此找到了這一系列薇閣小電影,興高采烈地推薦給我看。

(應該沒有18歲以下的人在看我的BLOG吧)

影片在這:http://wego.im.tv/

這三支是奧美廣告幫薇閣(沒錯,就是那個hotel,motel的薇閣)大直旗鑑店開幕所策劃的三支長達六、七分鐘的廣告,但拍攝手法和精緻度,真的是可以媲美電影。

由薇閣的大老闆出資,這三支來頭不小的短片,廣告販賣的商品是hotel,當然,去hotel可不是去打牌和蓋棉被聊心事的。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皮克斯最新動畫《Wall-E》實在是讓人很難不喜歡
不管是誰,對於過於可愛,表情不多卻憨憨的機器人,都會忍不住冒出:「哇~~好可愛喔~~」的驚嘆語
或許真的天真無邪的善類,雖然不適合生存,但總是比較讓人憐愛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實在,我很少會真的喜歡動作片的。
但最近實在是太多好萊塢大片上映,加上最近不太想用腦。
導致每天都去電影院,讓爆破槍戰流血轟炸我的腦袋。(我要完全性的破壞!)
但《刺客聯盟》Wanted還真是出乎意料的過癮。(整個人難得介紹動作片)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個超人有點不一樣。
需要再教育的超人,打破了超級英雄的框框概念。
但也很一樣。
跟克拉克肯特一樣來自外太空,擁有天生的神力,還更勝一籌,不用去拉皮就有青春永駐的能力。
超級英雄的定義,果然如蜘蛛人的舅舅說的:「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前一陣子某友人說,「通常小孩子都會像媽媽,即使個性不相像,在骨子裡仍舊存在著對母親的執著……

母親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從親子關係、母親的態度、教育方式,都造就了一個人性格的完整度。

在是動物界,有所謂的『印痕作用』,破殼的鴨子會把第一眼見到的生物,當作是母親,就像丘比特的那支箭一樣,對母親的執著與愛情的閃光,都是一種超現實的神諭。

好了,感覺有連結到戀母情結的感覺嗎?(最近腦袋不太會思考)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杜琪峰在法國很紅。
法國院線接二連三的上映《黑社會》系列、《追逐》、《鐵三角(和徐克,林嶺東合導)》、《神探》到最近上檔的《文雀》,竟然還比香港還早上映。
動作片向來非我所好,但在《追逐》後,我卻慢慢欣賞杜琪峰的動作美學,以及在那陽剛義氣之下所傳達出的細膩情感。
在《文雀》裡不用期望想要看到精采的槍戰或是黑幫鬥爭,對我來說,《文雀》只能歸在動作片的邊緣,故事也沒有烏煙瘴氣的惡鬥及大壞蛋,情節乾淨簡單的讓我覺得回想起樸實老片那個年代。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Michel Gondry,只有一個字,屌。
我們大概永遠沒辦法想像這傢伙的腦袋在裝什麼?
出身於法國的導演,剛開始以導演MV出名,曾拍過Bjork, Chemical Brother等的MV,及大量廣告,善用鏡頭分鏡剪接,把平版的畫面玩弄出一種多重空間的感覺,看他的廣告,我會想到超現實畫家瑪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風格。

第一次真的認識Michel Gondry,是因為《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這部金凱瑞搶著爭取演出的電影,就是出自於Michel Gondry之手,我永遠不會忘記,當金凱瑞飾演的Joel在拯救自己腦海裡的記憶時,拉著Clementine跑過一個個像是佛洛依德式的夢幻場景,在真實跟虛幻之間的轉場實在令我大為驚嘆,當然,「忘情診所」這個點本身就很投我所好,記憶的東西對我來說簡直是死穴,我莫名地著迷關於忘記和失憶的題材,以至於最後在Joel和Clementine的經典對話,簡直是讓我莫名的想要飆淚。

接下來,2006年,更具童趣幻想的《戀愛夢遊中The Science of Sleep》,Michel Gondry回到了法國,把史蒂芬遇見夢中情人後的幻想,天馬行空的手法又不落俗套的劇情,也是相當可愛的電影一部。而且,Charlotte Gainsbourg的法國腔英文,整個實在太太太太好聽了,怎麼有人講英文講得那麼好聽呢?(完全是盲目被Charlotte的聲音所迷惑。)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電影應該算是以導演的主觀,帶領著觀眾去進入螢幕裏的世界,但是,這種主觀卻不客觀,並不是以主角客觀的所見來進行,而是導演決定要表現什麼,故事便會在這主觀之下帶出客觀的事物,在以故事人稱來說,電影應該都只能算是一個第三人稱。
但Cloverfield,就是一個第一人稱的電影。
電影海報做得太大場面,我一直以為Cloverfield跟《明天過後》一樣,是一個關於大洪水或海嘯的大場面電影(clover跟cover的相似,大概也是一個誤會,但field明明就不是file啊-_-),原本只是打發時間去看,但這部片真是大大地比《酷斯拉》還嚇人,比《駭人怪物(The Host)》還更駭人。

是這樣的。第一人稱。
最近發現故事第一人稱的感覺,讓人更容易跟主角感同身受,更容易讓人感動和觸動(這不知道是不是《追風箏的孩子》電影感動不夠的原因?但我想應該不只。)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年《傲慢與偏見》後,導演Joe Wright所執導的《贖罪》,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找了當初飾演伊莉莎白的Keira Knightley和在《Becoming Jane(台譯:珍愛來臨)》裡飾演珍奧斯汀的戀人的James McAvoy來飾演男女主角。
我想應該是巧合,不過,真的很有趣。
想想如果珍奧斯汀的戀人跑進《傲慢與偏見》裡,愛上了伊莉莎白,在故事外跟故事內的距離,真實與虛幻之間,恍若半夢半醒般在我的腦中重疊,或許更能明白,戲夢人生的道理。
偏偏,《贖罪》又是個故事裡的故事,從二次大戰前橫跨到現在的世界,小說家的(真實)故事,電影又是根據英國作家Ian McEwan的小說改編,整個像是在照愛麗絲的鏡子,在層層的重疊影像間,互相反射映照。
好吧,但上面也可以當作是我在多想。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有天彭浩翔問杜汶澤:已分手的女友,是否可能會有一個和他的「愛的結晶」,而從沒告訴他?
杜汶澤嚇了一身冷汗,於是,《伊莎貝拉》就因此而誕生了。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