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魂與身體的交界不在松果腺,是屁眼
我一直覺得,作者一定有跟男人在一起過(或者,根本就是喜歡男人)
因為其感情描寫之細膩,實在是不像一般普通男性
雖然三島由紀夫仍舊是我心中的TOP1(很巧,他也愛男生),其書裡人物的幽微心理變化,心思纖細讓我想翻桌,真是令人難以想像的變態細膩
以第一人稱的獨白,道盡了自己的渴望、恐懼、猜忌和慾念等,是很赤裸裸的真誠
目前分類:偽文藝青年 (11)
- Sep 30 Wed 2009 11:06
如果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Jun 24 Wed 2009 01:19
聽你寫的歌--王翰強薩克斯風音樂會
- Apr 19 Sun 2009 23:55
愛情是步向自我毀滅的過程《膚色的時光》
- Mar 31 Tue 2009 02:45
找回一段夜間的遠足
「我也好想寫出像恩田陸那樣的故事啊......」
記得當時在巴黎,連續看了幾本由《三月紅色深淵》短篇延伸出來的長篇故事時,我那樣感嘆地說。
當初只是因為《三月的紅色深淵》裡對於一本神奇的書的執著吸引了我,導致我一頭栽進了恩田陸的世界。
最近完結的是《夜間遠足》,光聽到這個名字,就莫名的有一種詩意。(我也一向覺得恩田陸的取名充滿意境,ex《沉向麥海的果實》、《黃昏的百合之骨》、《黑與褐的幻想》、《不安的童話》.....etc。)
除了由《三月》所衍生出來的推理懸疑故事,我其實更喜歡恩田陸把推理和懸疑的氣氛,帶進一段段追尋的過程。
- Mar 18 Wed 2009 20:58
為你寫篇履行職責的歡樂(?)作文--德語課
第一本看齊格飛‧藍茨的書,是他的《失物招領處》,書的前言提到,藍茨被封為德國戰後的療癒系作家,經由《失物招領處》書中對人們心中遺失的東西,來點出德國戰後對於外來族群的打壓,也算是一種納粹精神的延伸,進而提點德國人內心對自己的反思。
我一直覺得德國人是個很懂得歷史教訓的民族,在各大影展中,德國也出品了太多描述納粹當初暴行的電影,德國人把二戰的歷史傷口,時時拿出來反省,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點總是讓我特別欽佩。
《德語課》開始於少年西吉被困在易北河孤島上的感化院裡罰寫作文,作文的題目是〈履行職責的歡樂〉,西吉才慢慢說起,在二戰期間的一段往事,進而造就了他現在的命運。
- Feb 22 Sun 2009 03:48
讀一本書:不存在的女兒
如果不能說的秘密,是廢話。(不能說的,不就是秘密嗎?能說的,還叫秘密?)
不存在的女兒,就是一種語言學上的矛盾。(算了,我亂說的)
故事開始於,醫生大衛,在接生自己老婆時,因為發現雙胞胎兄妹中的妹妹,患有唐氏症,便把自己的女兒送到安養中心,還跟他老婆說,女兒死了,不存在之說,才由此開始。
但如果以為故事是圍繞著像是一些古時八點檔連續劇,抱錯嬰兒或是貍貓換太子之類種種,最後牽扯到養育,還是生育父母一堆掙扎劇情,那就錯了。
- Jan 10 Sat 2009 13:25
暗房的魔術師 Jerry N. Uelsmann
趁著北美館的即將換擋前夕,趕去看了傑利‧尤斯曼(Jerry N. Uelsmann)的攝影展
第一次看到他的相片,就讓我想到超現實主義達利的畫作
只是讓人覺得更不可思議的,達利是用畫筆畫出哪腦海中的夢境影像
而Uelsmann卻是透過六台放大機,經過不同的疊影、加曬、遮光、中途曝光....等等技法,完全手工的製造出一張超現實的相片
- Dec 16 Tue 2008 22:53
【MY EXPO】玩具 / Dolls
我記得有個玩具告訴我,當有小孩愛我的時候,我的生命才有價值。 ---《玩具總動員》
在巴黎的三年期間,我很喜歡去逛古董市集。喜歡那些經歷百年歲月侵蝕,陳舊泛黃的古物,其中,古董娃娃每每吸引我的目光。
娃娃最初是作為歐洲貴族訂製衣服的模特兒,到了19世紀中葉,才變成一項獨立的產業。有些娃娃,從陶瓷材質、使用真人頭髮、玻璃眼珠的產地、到娃娃的氣味,衣服綢緞的布料選擇,都很講究。
- Sep 20 Sat 2008 21:03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人是條不潔的河,我們必須成為大海,方能容納一條不潔的河而不自汙。
- 時而來一點毒藥,或能製造些許美夢,但過服毒太深,則換來生命的愉快終止。
- 舉凡所有的善惡,苦樂,以及你我---在我看來,這一切都是造物者眼中的七彩煙霞,造物者不想再見到自己,因此他創造了世界。
- Oct 12 Thu 2006 21:54
藝術
藝術家是創造美麗事物的人
展露藝術、隱藏藝術家是藝術的目的
評論家是能將自己對美麗事物的印象,轉換成另一種形式或是另一種新素材的人
自傳體是最好也是最壞的評論形式
在美麗事物中發現醜陋意義的人不僅墮落且毫無魅力,這是一種缺陷
- Aug 20 Fri 2004 09:04
讀一本書:愛的十一分鐘
故事選了一個童話的開頭,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做瑪麗雅的妓女。(但我怎麼看都覺得像《顫慄的格林童話》),這個故事就像保羅所說的,一腳踩在童話故事的雲端,另一腳陷入無底深淵。夢想與現實、黑暗與光線、墮落與尊嚴..,但這些並不是絕對選擇性的存在,非A即B的選擇題,我們也許都生存在那曖昧不清的灰色地帶,渴望著童話故事裡的綺想、遭受著現實世界裡的殘酷。
瑪麗雅在年少時代嚐過愛情的苦澀,認為愛情總是伴隨著失去,而美好的愛與性並不是相伴而生成正比的,沒人能真正擁有他人,這裡的擁有,不是肉體上的擁有,瑪麗雅竟然在不到20歲的年齡,就已晉身到靈魂層面領悟了這個道理(不過應該是保羅的豐富人生閱歷和哲學內涵的原因),對愛情的無力、對刺激的渴望,都引向瑪麗雅走向妓女的道路。或者應該說,肉體比靈魂好付出、性比愛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