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託坎城影展的福,蘇菲亞柯波拉
(Sofia Coppola)的新片《瑪麗安東尼》Marie-Antoinette在上個月24日隨坎城影展同步上映,法國最有名的皇后,在一片達文西熱中,重新登上各大雜誌封面。衝著蘇菲亞的盛名,這部片是我在坎城週最期待的一部片之一。

身為《教父》大導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女兒,相較於強調著權勢氣概,義氣和男性主義的教父,蘇菲亞在《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裡的細膩和生活片段的絮語,安靜沉悶的情感流動,就連處理著沉悶青春控訴的《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都是那樣緩慢迷幻和淒美,蘇菲亞從她老爸那所遺傳的電影風格,可以說只有大名鼎鼎的姓氏,蘇菲亞柯波拉的鏡頭世界,大概就像是在教父第三集裡的女兒角色,和老爸完全跳tone

預告片配著像是美國青春校園劇的搖滾樂,粉紅色鮮豔的電影
title,沒有一般歷史題材拘謹的皇室優雅及古典樂,取而代之的,是極盡享樂奢華的時尚風格。甜點蛋糕、派對煙火、狂歡舞會、變換的髮型、玲瑯滿目的高跟鞋,粉色系的鏡頭加上完全洛可可式(1)的虛華和甜膩,我得說在某一方面,這是一部完全給女性粉紅城堡夢幻想像,加上全劇在凡爾賽宮實地取景,原本就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配上穿上華服的演員,經過蘇菲亞的鏡頭,重現凡爾賽宮的華麗奢糜。

瑪麗安東尼的故事,相信所有看過《凡爾賽玫瑰》的都耳熟能詳吧。奧國公主在
16歲時,被母親奧國女王以政治婚姻為由嫁進法國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侯門一入深似海,何況是當時的法國皇室?從花樣的青春時期到法國大革命,飢餓的人民攻陷凡爾賽宮,把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東尼皇后架回巴黎,最後被人民送上斷頭台,瑪麗安東尼的一生似乎充滿著爭議和輿論,她究竟是不是個傳說中敗光國庫(2)、不知人間疾苦,養在凡爾賽宮裡的嬌嫩玫瑰呢?以蘇菲亞柯波拉這個美國導演來重新為瑪麗安東尼翻案,擺脫了沉重的歷史包袱和灰色地帶,電影裡外,完全顛覆。

一個
16歲還懵懵懂懂的少女,被迫離家登上凡爾賽的政治舞台,面對著母以子貴鞏固政治地位的壓力,卻偏偏碰上個只愛打獵的冷感王儲,享樂和遊戲變成了唯一放縱的出口,徹夜狂歡的舞會,打牌玩樂的派對,瑪麗安東尼皇后的生活跟現代年輕人完全沒有兩樣,蘇菲亞想表達的,大概就是瑪麗安東尼生錯時代、生錯命運的無奈。當路易十六繼位時,瑪麗安東尼皇后才19歲,瑪麗安東尼不知所措的茫然表情,似乎她根本沒辦法也不願去背負身為「皇后」的壓力。就像瑪麗安東尼第一次遇上路易十六所說的:我們都還像個孩子一樣。 

Antonia Fraser的同名著作改編,切入的是皇后的私人世界,全劇的對白其實不多,蘇菲亞可以說是幾乎用影像來說故事(整個電影的影像之優,完全滿足我視覺系的享受~~),瑪麗安東尼的不安迷惘、渴望自由與愛情、承受的壓力,沒有過多的對話,完全靠Kirsten Dunst的一人獨秀演出,甚至用了幾個跳出電影客觀角度與觀眾對望的主觀鏡頭,幾乎直視瑪麗安東尼內心的脆弱和掙扎,蘇菲亞跳出規則,少了批判意味,讓人不得不對瑪麗安東尼激起相憐的同理心,只是被放錯舞台的命運,終究抵抗不了法國大革命的激情,瑪麗安東尼和路易十六的壞名聲,會不會只是法國人對把皇室送上斷頭台洩民怨的行為尋求合理及安心的解釋途徑勒?我承認,在我心中瑪麗安東尼的形象大概被淨化了。

官方網站:http://www.marieantoinette-lefilm.com/
(美國秋天才會上映,因此官網是法文介面,但預告片一點進去就可以看到,真是很青春搖滾樂~~而且還是想再說一句,片中的影像真是讚。)

(1)坎城影展上有毒舌影評批評此片為極盡華麗享樂之能事,卻缺乏靈魂。巧的是,瑪麗安東尼為十八世紀洛可可時期的代表人物,洛可可強調的優雅華美,凡事以滿足感官為出發點,以體驗當下快樂的及時行樂為存在價值,身為洛可可的代表瑪麗安東尼,若還想那麼多靈魂思想,未免太對不起洛可可精神了XD
(對於洛可可的印象,完全來自最近看的由深田恭子演出的《下妻物語》所致。)
(2)一個皇后能花掉多少國庫?當時法國的財政危機,事實上是路易十六支持美國獨立,將資金往美國運送所致。

 

 (歡迎光臨Versailles~~)

  (甜點蛋糕吃到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